碳纳米结构
引发一次又一次研究热潮
两百多年前,科学家就知道碳元素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形态:坚硬透明的金刚石和柔软的黑色石墨。在20世纪初,科学家通过X射线衍射实验第一次确定了碳原子在金刚石和石墨中的排列方式,从微观结构上为金刚石和石墨的差异性提供了解释。而1985年C60和其它富勒烯(如C70)的发现,揭开了科学家对新型碳纳米材料研究的序幕。此后碳纳米管的发现(1992年)和单层石墨烯的成功分离(2004年),都引发了科学家的高度兴趣。
富勒烯、碳纳米管和石墨烯都具有非常特殊的性质。比如C60分子可以吸收大部分太阳光谱,又因其具有半导体性质,可以应用于廉价的有机太阳能电池。碳纳米管根据其微观结构的不同可具有半导体或金属导电性;而且碳纳米管具有突出的力学性能,是强度最大的一维材料之一。石墨烯是近十年来的明星纳米材料,它是具有极高的强度和导电性,而且几乎透明的世界最薄二维材料。
碳纳米材料在许多领域已经得到了应用。除了C60在有机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可以在聚合物和金属材料中添加碳纳米管以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但是围绕碳纳米材料似乎一直存在着一些过高的期望。在碳纳米管发现后,许多研究者和科技公司预测碳纳米将很快取代单晶硅,成为下一代电子器件的核心材料。但是经过30多年的研究,这一目标仍未实现。其主要原因是在微观尺度集成大量碳纳米管器件的难度巨大。石墨烯出现后,很快被媒体定为一种可以改变世界的神奇材料。科学家预测石墨烯将为我们带来更高速的计算机处理器,柔软而透明的显示器,高容量电池等等。但目前对石墨烯的大规模应用仍未出现。也许对石墨烯和其它碳纳米材料做定论还为时过早,毕竟从硅的发现到硅晶体管的大规模应用经历了100多年。碳纳米材料能否真的改变世界我们还要拭目以待。
上图:C60分子。
左:碳洋葱解剖图(C60@C240@C540@C960),右:C960。
注释:所有数字应为下角标。
富勒烯。1985年,柯尔、克罗托和斯莫利等人在用激光蒸发石墨的试验中,首次发现了C60分子。因为C60分子与建筑师富勒设计的球形屋顶具有类似结构,他们将C60分子命名为富勒烯。1990年后出现了大批量合成C60的方法,引发了科学家对富勒烯研究的热潮。C60的直径约1纳米,是纳米科学领域非常有代表性的纳米材料。上面三位科学家在1996年因发现富勒烯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C60是富勒烯家族中最小的一个。1992年,乌加特发现了巨型富勒烯可以形成的类似洋葱的多层结构。上图显示的是一个小型“碳洋葱”模型:其中心是C60,外层依次是C240、C540和C960。【绘图依据: Wang B.-C. et al. Synthetic Met. 55-57, 2949 (1993)】
左列:锯齿形碳纳米管(16,0),手性碳纳米管(12,4),扶手椅型碳纳米管(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