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分子结构
碳原子的无限可能
在有机化学初期,人们普遍认为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仅取决于其元素组成。1820年后,科学家逐渐发现了一些特殊的有机物:它们具有相同的元素组成,但却表现出不同的化学性质。这说明有机物中原子组合和排列的方式会影响有机物的性质。1830年贝采利乌斯开始用“同分异构体”来命名这类物质。
随着化学元素分析精度的提高和对有机物化学性质的深入研究,化学家发现有机物中存在着一些化学组份固定的基团,如甲基(CH3–),苯基(C6H5–)等。1858年凯库勒提出了四价碳原子理论,即碳原子通过4根化学键与其它原子(包括其它碳原子)相连。这是有机分子结构方面最为重要的理论之一。
1875年,范托夫提出四价碳原子的正四面体模型,并用此模型解释具有镜面对称关系和相反旋光性的对映异构体。从此有机分子立体结构的重要性被广泛接受,立体化学成为化学学科的一个新的分支。
20世纪X射线衍射技术成为化学家研究立体分子结构的强大工具。一系列结构方面的难题终于得到了完美的解决,例如苯环的平面结构和对映异构体结构的绝对确认等。随着X射线衍射技术的发展,科学家可以解析复杂天然产物的三维结构,成为研究这些天然产物生物活性和化学合成的基础。在这方面的一个著名例子是1955年由霍奇金解析的包含181个原子的维生素B12 结构。
上图:苯分子电子密度图。参考文献:Cox, E. G. Rev. Modern Phys. 30, 159 (1958)。
第一行:凯库勒结构式(1861)。
第二行:洛施密特结构式(1861)。
第三行:布朗结构式(1868)。
有机分子结构式。从1827年开始,科学家认识到一类具有相同元素组成、不同化学性质的有机化合物(同分异构体),说明分子中原子的排列方式可以影响物质的化学性质。随着对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深入了解,科学家开始用结构式表现有机分子中原子排列方式。上图展示了几位科学家在1861-1868年间使用的结构式。再后来,因为诸如甲基、羟基、羧基等基团的结构已经被广泛接受,可以直接用CH3、OH、COOH等表示,于是便有了最为简洁的现代有机分子结构式(上图最下一行)。【绘图依据:Ihde, A. J.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emistry (1964)】
第一行前两个:1865年凯库勒苯分子结构式,后面一个:1872年凯库勒苯分子结构式。
第二行从左至右:克劳斯结构式I,克劳斯结构式II,拉登堡结构式I,拉登堡结构式II,阿姆斯特朗结构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