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粒子通常被定义为直径在1–100纳米之间的微观粒子。因为在这个尺度,微观粒子将展现出一些不同于其宏观材料的新性质。人类对纳米粒子的应用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虽然可以肯定的是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纳米粒子的存在。例如,早在公元前1200–1000年,位于现在意大利境内的手工艺者曾制作过一种红色的玻璃,而玻璃的红色就来自铜纳米粒子。再如,公元4世纪的古罗马莱克格斯杯(Lycurgus Cup)的二向色性来源于玻璃内部的金银合金纳米粒子。另外,公元9世纪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制作的陶瓷表面从不同角度观看会呈现不同的颜色(虹彩现象),也是由于其表面釉质中铜纳米粒子的存在。
到了1857年,法拉第首次从科学角度指出纳米粒子的特殊性质源于其微小的尺寸。1940年后电子显微技术的普及使科学家可以更好的表征纳米粒子,深入研究纳米粒子大小、形状与其性质之间的关系。1990年后合成手段的进步,使得大批量合成特定组分、规格和性能的纳米粒子成为可能。
如今纳米粒子已经广泛进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例如,一些防晒霜中含有阻挡紫外线的纳米粒子,一些化妆品中含有增加渗透作用的纳米粒子,一些牙膏中含有具有增白作用的纳米粒子,一些衣物中含有抑制细菌生长和异味产生的纳米粒子。然而令人担忧的是,我们目前对人工合成的纳米粒子对环境和人体的安全性仍然缺少足够的认识。一些动物实验表明,二氧化钛纳米粒子(一种被广泛使用的纳米粒子)在进入动物体内之后可能会增加癌症产生的几率。值得庆幸的是,纳米粒子的安全性问题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国际组织和消费品生产公司的重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出现一套完整的法规来监管纳米粒子的生产和使用,让纳米粒子在不危害环境和人身安全的前提下,为人类造福。
上图:带有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纳米粒子(表面活性剂可以防止纳米粒子在溶剂中发生团聚)。